在我的心中,有一幅“平安浙江”的美好画卷……夏宝龙与网友共话“平安浙江”本报首席记者 朱兰英

“平安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,同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目标。”昨天上午,省委副书记夏宝龙来到浙江在线,与网民进行了一次“面对面”的交谈,共话平安与和谐。 近一个半小时的访谈,吸引了16.1万网友的关注、收集到近千条关于平安的意见和建议。而省委领导对话网友的做法,让他们既亲切又感动。一名网友说,感觉到政府与老百姓越来越近了,我们相信在这么好的社会氛围下,最后一定会建设好“平安浙江”。
“平安不平安由老百姓说了算” “一个地方平安不平安由老百姓说了算。我们评价一个地方的平安建设搞得怎么样,并不是看它发了多少文件,开了多少会议,而是看矛盾是不是化解了,案件的发案率是不是降下来了,突出的治安问题是不是得到解决了,人民群众的满意率是不是提高了。”夏宝龙解答了网友关于如何进行平安考核的疑问。 “2004年,我省群众的安全感、满意率达到了92%,到去年群众的安全感、满意率已经达到了95%,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。我觉得这是检验‘平安浙江’建设搞得有没有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数据。” “平安”是每个人都熟悉的词语,然而什么是“平安浙江”,它又有什么特点呢?许多网友留下了这样的疑问。 夏宝龙用9个字对“平安浙江”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—— 第一个特点是“大平安”。“平安浙江”建设不只是局限于社会治安,它涵盖了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各个方面、各个领域。 第二个特点是“重结果”。考核办法分有6个大方面,100多个指标,1000分。用分数来量化“平安浙江”建设当中的各项指标,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,就是有15个是一票否决的。 第三个特点是“动态的”。哪些问题比较突出,就要加大对这个问题的考核力度。 “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,就应该承担过失责任” 今年以来全国掀起了一场“问责”风暴,对社会稳定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,实行了严格的责任追究。有网友提问,我省是如何实行责任追究的,有没有官员受到处理。 “责任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,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,就应该承担过失责任。那么谁来承担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?毫无疑问,各级党政的一把手,各级党政领导就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。”夏宝龙斩钉截铁地说。 近年来,浙江在落实第一责任方面主要体现了一个“严”字。一方面是严格考核,另一方面是严格追究责任。今年温州市龙湾区“5·17爆炸事件”发生后,有16名干部被追究责任,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。
“安全生产宁听骂声,不听哭声” 很多网友关心前几天发生的杭州湘湖地铁站大范围坍塌事故。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交通事故、安全生产事故、火灾事故,他们提问: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呢? “抓安全生产是宁听骂声,不听哭声,要以铁的手腕,最大限度地压事故、减伤亡、降损失。”夏宝龙告诉网友,抓安全生产,关键要做好三件事:一是抓源头,加强安全教育;二是抓制度,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;三是抓生产,政府要承担监管主体的责任,企业要承担责任主体的责任。 “生产事故伤亡了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,只是一个统计数据,但是就一个家庭来说,他的灾难就是百分之百。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。”夏宝龙语重心长地说。
“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”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之后,食品安全一直是网上热议的话题。同样,昨天网友也把这一民生话题抛了出来:如何创造安全平安的食品安全环境,夏书记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 “这位网民的担心也正是我所担心的。的确,民以食为天,食品要以安全为先,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。这几年我们在推进‘平安浙江’建设当中,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。” 夏宝龙告诉网友,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的食品生产问题,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“让百姓吃得放心”的问题。下一步,除了加强食品现代流通网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以及群众监督网的“三网”建设外,还要集中开展“十小”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以及加大经常性的排查和监管。
“外地人到浙江来就视同浙江的人民群众” 网友“思考者”问,在网络舆论里面,有些人将浙江社会治安存在的一些问题,归结到外来务工人员,夏书记怎么看待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问题? “统计我们省里人口的时候,既要加上我们省里本来的人,还要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数,所以现在浙江的人口应该是6200万左右。” “这些年,我们按照公平对待、合理引导、完善管理、搞好服务的要求,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的管理,各地都创造了不少经验,一站式服务,一证式服务,加大民工公寓建设力度,聘请外地干部进行亲情管理等等。”夏宝龙指出,一方面要加强服务,对遵纪守法的外来务工人员,要敞开怀抱、真诚欢迎,对他们的居住、子女教育、社会保障等问题认真予以解决,另一方面,要规范管理,对害群之马严厉打击,毫不手软。 “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来之不易,大家要珍惜,要爱护,要像爱护眼睛一样来维护浙江的平安、和谐和稳定。” |